夏季,阳光灿烂、绿树成荫,本是人们外出游玩、享受美好时光的季节。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各类虫类异常活跃。蚊虫、蜱虫、隐翅虫等纷纷登场,它们的叮咬不仅会给人带来瘙痒、疼痛等不适,还可能传播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中疾控作为专业的疾病防控机构,针对夏季虫类叮咬问题给出了一系列实用的预防建议与应急处置方法。
要预防虫类叮咬,首先要了解不同虫类的习性。蚊虫喜欢在阴暗潮湿、有积水的地方滋生。因此,我们要及时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像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易积水的容器,要定期倒掉积水并清洗干净。在户外,尽量避免前往草丛、树林、河边等蚊虫密集的区域。若必须前往,要穿着长袖长裤,将裤腿扎紧塞进袜子里,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可以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不同年龄段适用的驱蚊产品有所不同,2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使用含10% - 30%避蚊胺的产品,则可以选择含更高浓度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蜱虫常出没于草丛、灌木、树林等地方,在野外活动时,要尽量走在道路中间,避免与路边的植被接触。回家后要仔细检查身体,特别是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引发感染。可以使用细口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然后平稳、均匀地向上提拉,将蜱虫完整取出。取出后,要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曾被蜱虫叮咬的情况。
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当它停留在皮肤上时,不要用手直接拍打,以免毒液接触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可以轻轻吹走或用其他物品将其赶走。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隐翅虫的毒液,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然后涂抹炉甘石洗剂等药物,以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如出现大面积红斑、水疱、瘙痒难忍等,要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
除了上述常见的虫类,夏季还可能会遇到蜜蜂、黄蜂等蜂类的叮咬。被蜂蜇后,要先检查伤口处是否有蜂刺残留。如果有,要用镊子小心地将蜂刺拔出,但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更多的毒液进入体内。然后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以中和蜂毒。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
在预防虫类叮咬方面,还可以在家中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物理防护措施。外出住宿时,选择有良好防蚊设施的酒店或民宿。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要加强防护。
中疾控强调,预防虫类叮咬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居住环境卫生,了解不同虫类的特点和预防方法。一旦被虫类叮咬,要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夏季尽情享受美好时光,远离虫类叮咬带来的健康风险。
上一篇:北京高考饮食安全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