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肝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代谢、解毒等关键生理功能,还与我们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由于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许多肝脏问题在早期往往难以察觉。此时,通过了解肝脏健康的六大指标,我们就能及时掌握肝脏的健康状况,为肝脏的呵护与疾病的预防提供有力依据。
首先是谷丙转氨酶(ALT)。它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谷丙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正常情况下,其参考值一般在0 - 40U/L之间。谷丙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受损的一个重要信号,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肝等。如果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数值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肝细胞会受到酒精的和损害,谷丙转氨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及时戒酒并进行适当的保肝治疗,有助于降低谷丙转氨酶水平,减轻肝脏损伤。
谷草转氨酶(AST)也是评估肝脏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当肝细胞受损较为严重,线粒体遭到破坏时,谷草转氨酶会大量释放入血。正常参考值通常在0 - 40U/L。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在临床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在急性肝炎早期,谷丙转氨酶升高更为明显,AST/ALT比值常小于1;而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下,AST/ALT比值可能会大于1。通过动态观察谷草转氨酶及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进程。
总胆红素是肝功能检查中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它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正常参考值在3.4 - 17.1μmol/L。当总胆红素升高时,可能会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总胆红素升高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或溶血性黄疸等原因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所致;梗阻性黄疸则是由于胆管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因此,检测总胆红素水平,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黄疸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提供指导。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血清白蛋白的参考值为35 - 55g/L。肝脏功能受损时,白蛋白的合成会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白蛋白水平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疾病。营养不良、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白蛋白丢失过多,从而引起血清白蛋白降低。当白蛋白水平过低时,可能会出现水肿、腹水等症状。因此,监测白蛋白水平对于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和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补充蛋白质、改善肝功能等措施,可以提高白蛋白水平,缓解相关症状。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凝血酶原时间的参考值为11 - 13秒。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常见于严重的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时间往往会明显延长,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因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对于评估肝脏的凝血功能和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可以根据凝血酶原时间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纠正维生素K缺乏等,以预防和治疗出血并发症。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胎儿时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出生后其水平会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正常血清甲胎蛋白的参考值一般小于25μg/L。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70% - 90%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会升高。生殖系统肿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甲胎蛋白轻度升高。因此,检测甲胎蛋白水平,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等结果,有助于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定期检测甲胎蛋白水平,可以及时发现肝癌的早期迹象,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了解肝脏健康的六大指标,对于维护肝脏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肝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保护肝脏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重视肝脏健康,从了解这些指标开始,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